航天
航空
核工业
船舶
兵器
军事电子
综合
可靠性
仪器仪表
自动化
电子元器件
电容器、LC滤波器 电阻器、电位器 PCB电路板 真空电子器件 连接器 二极管、晶体管半导体 集成电路和微电子组件 LED系列产品 光电器件 光学材料与光电元器件 继电器 电感元件 集成电路和微电子组件 频率控制和频率选择元件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 电子材料 广播电视制作、播出、发射和传输设备 其它
传感器
光纤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热学量传感器 物位测量系列 声学量传感器 流量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 电学量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 力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 光学量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 尺度传感器 磁学量传感器 其它传感器
电工器材
电线、电缆 开关电线 插头、插座 电动机 绝缘材料 低压电器 高压电器 防雷及电涌保护器 室内外照明设备 便携式照明设备 灯泡、灯座、整流器 其他
电源
EPS消防应急电源 UPS不间断电源 稳压电源 变频电源 净化电源 特种电源 发电机组 开关电源(AC/DC) 逆变电源(DC/AC) 模块电源(DC/DC) 电池 其它电源产品
通用机械
轴承 密封件 紧固件、连接件 弹簧 泵及真空设备 阀门 齿轮、蜗杆、链传动件 减速箱 气动元件 液压元件 过滤件 工业皮带 清洗、清理设备 制冷设备 电热设备 涂装设备 仓储设备 干燥设备 混合设备 其它未分类
行业设备
机床 机床配附件 塑料机械 包装设备 电焊、切割设备 印刷设备 环保设备 焊接材料与附件 电子产品制造设备 化工设备 铸造及热处理设备 冶炼设备 橡胶机械 玻璃加工设备 试验机 储运设备 过滤设备 空气净化装置 检测设备 安全、防护、消防设备 其它
当前位置:技术 » 航天技术 » 正文

中国太空武器的发展方向和阶段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 发布日期:2012-10-02 21:38
  • 有效期至:长期有效
  • 技术区域:广东湛江市
  • 浏览次数2531
  • 留言咨询
 
详细说明
<<中国在明朝曾一度拥有可以改变世界历史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却在不经意中放弃而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衰败,希望这一次在太空竞争中,中国再也不会轻易地让自己的太空力量失去发展方向,因为历史不会再让一个在太空军事对抗中失败的国家重新有机会站起来,为此,中国必须在太空力量发展上做出与以往的军事发展战略不同的选择。>>
  一、渐入佳境的中国太空事业
  中国是火药和火箭的故乡,早在14世纪,就有一位名叫万户的中国人梦想以火箭动力飞行,这位发明家在一把椅子上绑上了47枚当时的火箭,点燃后想坐在椅子上飞行,而他的实验以自己身亡而告终,但无论如何这是人类最早的火箭飞行的尝试,为记念这位伟大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飞行幻想家,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万户”而命名。
  而现代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初期,尽管百废待兴,但当时那一代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伟人们高瞻远瞩,已经开始策划新中国的航天事业;1956年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制定了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这个规划包括57项重要新型科技内容,火箭与喷气推进技术是其中7个重点项目之一。根据这个规划,开始了包括组建中国第1个火箭研究设计机构在内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60年代中期,中国决定启动“651工程”,即设计、生产并发射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实现毛泽东主席早在1958年就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作为“651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我国第1种现代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是在中远程地地导弹的基础上,加上固体推进剂的第3级,该火箭(CZ-1)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
  在此之后,中国的太空事业继续发展,经过约50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在世界上独立成为人类第四个航天中心的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以及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中国的载人太空飞行正在紧张的进行之中并已经开始规划载人登月飞行,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国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在中国基础工业薄弱、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科学人才急缺、而外部敌对国家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的年代中从零开始出发,以非常有限的投入,在不长的时间内,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中国自己的航天事业道路。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对中国的军事防卫能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的内心深处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在从1949年开始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中国的航天事业当之无愧地可以被称为最成功的领域之一。而目前中国在全球地位中的大国地位,很大一部分就直接建立在当年中国的“两弹一星”基础之上,建立在部分太空技术基础上的中国核威慑力量,至今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机制之一。
  中国的太空事业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它的成功深刻地折射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动力、过程和成功的必备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弥足珍贵,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应该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而我们至今仍未清晰地总结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功经验中所包含着的规律,将它们升华为中国的发展战略,并用于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重大的失误。
  二、弥足珍贵的中国航天事业成功经验
  中国的航天事业自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创立以来,走过了艰苦奋斗、初有成效、持续发展和走向成功等重要的时期,成为完全建立在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基础上的中国最成功的产业,近50年中国太空事业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一些最宝贵的具有全局性的经验:
  (一)高层建瓴的战略规划: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首先在于中国的历代领导人对中国航天事业战略远见,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战略发展规划,早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就指出:我们要搞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吃饭穿衣问题还没有解决,而科学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能够下这样大的决心,是何等的战略远见,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曾指出: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
  而中国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战略的高度统揽全局,也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四十七届国际宇航联大会上指出:“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鼓励和扶持。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航天事业争取有所创新,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牺牲、奋斗和深厚的创造力:中国的航天事业直接显示出在特定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科学、爱国和奉献精神所能够创造出的惊天事业。在50年代初,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数百名出类拔萃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海外回到了祖国,其中一些人直接投入了“两弹一星”项目,成为中华民族在那个时期的脊梁人物,在中国早期的太空事业就有从美国冲破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的钱学森,他在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前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而成为所有真心爱国的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的国内的知识分子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中国当时战略性的导弹和航天系统,他们在当年一度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不为名利,以爱国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完成了中国太空事业艰难的起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感人的一页,比岳飞精忠报国和苏武北海牧羊更能打动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的心灵。今天新一代的中国太空事业建设者,继承了这个行业的光荣传统,不计名利、不讲条件、而讲奉献、奋斗、创新和科学,继续推动中国的外空事业走向新高,成为真正地创造历史的中国脊梁人物。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全国大协作的发展道路:中国航天的成功在这一点上与其它真正成功的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一样,显示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可贵。由于太空事业的头等战略和军事意义,中国的太空事业从一开头就是在美国和其它太空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开始发展的,不存在大量引进和外购的可能。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战略环境下,中国的太空事业完全地把握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中,从而使本行业的发展脚踏实地,不受外界的竞争和干扰,低成本、高质量地在国内自己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上成长。与此同时,国内相关行业的大力合作也是中国太空事业进展迅速的成功因素,航天事业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充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国内各行业在本领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从而使航天事业成为全国大协作的结晶。
  (四)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方法: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资源限制,中国用于航天事业的投资始终极其不足,与此同时,由于基础工业和技术储备的限制,中国不具备在航天所有领域齐头并进,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实力。
  在这种前提下,中国的航天事业采用了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先进管理方法,相继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性重点突破,从而带动了全局。然后在不同的时期上继续选择新的重点突破方向,继续扩大航天事对中国的国家战略力量和现代化全局事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中国的太空部门,是目前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最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之一;中国太空事业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的奉献、创新和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国内各行业中投入和产出比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头等的战略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航天部门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中国革命的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
  如果从横向比较,在最发达的美国,军事工业集团包括太空行业,已经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热衷于为集团谋求独立于国内其它群体之外的特殊利益。而从纵向比较,在国内航天事业是少有的国家垄断但未形成特殊利益的行业,而且是国内效率最高和最清廉的行业之一。
  中国航天事业与中国其它部门相比较时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局部的混乱和无序;中国改革开放的负面后果之一就是迅速地产生了一些国内行业既得利益集团,在大量消耗国内资源,管理水平低下,投入和产出回报率极低的情况下,它们却利用各种垄断地位鲸吞了大量应由全社会公平分配的资源,完全失去了为广大人民和国家战略目标服务的动力,而成为金字塔型的,仅为本集团和本行业甚至个人利益服务的特殊利益集团,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因素。
  而无论是按国际标准还是国内的标准,中国军事国防工业都尚未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这其中尤其以中国的航天产业表现最为卓越,中国航天工业志在高远,奋发图强和廉洁报国的行业风貌,应该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人的精神??中所有行业的楷模。
  三、争夺制天权:中国太空事业的必经之路
  在目前的全球格局下,中国处于一个特殊地位:在已经形成的以美国霸权为主导的全球体系中,中国是唯一有独立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发展模式。因而不受美国和西方力量支配的大国,而且中国多年的国家战略是不以武力为中心去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以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立国的根本。正是这样一种格局之下,由于不受其它国家的支配和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中国在世界力量对比中走入了一种良性循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中心之一已经是可以预见的历史必然。
 但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阴影就是世界现有秩序主导者并不准备和平地接受中国独立的堀起这一事实,无论美国的国家战略在中国问题上有多少种选择,但在最根本一点上美国现行的国家战略非常清晰;美国不接受世界上出现另一个可以与美国平分秋色,或完全超越它的全球性的力量中心。尽管中国并没有将与美国争夺全球秩序的主导权,并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做为自己明确的国家战略,但中国本身的发展和历史的运动方向,都会将中国推向这个方向。
  事实上,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曾长时期保持着世界最强盛国家的地位,但中国文明缺乏扩张力的内部缺陷。使中国在西方堀起后失去了这种优势并饱受凌辱,在这次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过程中,中国文明中尽管还有过去历史的深层痕迹,但很难相象中国会再次主动放弃自己的强大地位而重新成为其它文明扩张的牺牲品。
  这样,只要美国不放弃维持其全球霸权的国家战略,以及中国不放弃自己现代化的努力和持续成长的国家战略,中美两国间的某种对抗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希望中美两国的对抗能够理智地进行,而且尽可能的不采用直接军事对抗的形式,历史只给中美两国各自留下一个选择;要么是美国被迫放弃维持全球霸权的努力,重新成为一个普通的建设性的全球大国、要么是中国被迫中断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的发展,在某种被强迫接受的全球秩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二流的国家地位,二者必居其一。
  在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上,美国人的确存在着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它把以和平和发展作为自己国策的中国确立为敌人,一方面在亚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美国无法得到其盟国的明确直接,在美国国内政治中也会有不同的利益冲突从而引起混乱,与中国为敌将使美国完全丧失做为现行全球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道德优势。
  而中国面对着美国的明确敌意也会做出一系列根本性的战略调整,这些调整包括在亚洲威慑美国军事存在,提高对美国本土的核威慑强度,主动寻求与美国对抗的前线国家全作,尤其是在一系列敏感的军事技术上支持这些国家,这一些都将对美国造成严重的损害。在力量上美国目前并不拥有可以支持美国立即选择与中国为敌的那种压倒性的优势,也缺乏国内政治上的共识,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多年来美国国内一部分政治最强大的极右势力始终将中国做为敌人,但美国至今无法正式将中国确认为敌人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因此,在21世纪中美两国间的和平状态是否能够得到保持,在中美双方都不放弃各自都认为是自己国家核心利益的各种权利益要求,包括两国在利益冲突的中心,既在台湾问题的立场前提下,力量的平衡将是中美两国间保持和平的关键。从长期的趋势来看,中美两国的各自国家力量都还有相应的发展的空间,但中国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发展趋势必将使中国与美国的力量对比天平转向对中国有利的方向,这就迫使美国将越来越倚重于其军事力量来平衡中美两国的力量对比。
  实事上,在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之中,美国对军事的倚重已经大大超过了其它国家,这也意味着美国现今在全球的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过度发达的军事优势上,而并没有真正的其它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文化和道义上的优势作为基础,因此,这样的霸权缺乏长久自我生存能力。
  在美国霸权的刺激下,其它国家尤其是中国必然会投入与其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中的相应部分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这样在长期的竞争条件,美国享有的对其它国家的军事优势也将日益缩小,甚至有被超越的可能。而美国也势必会持续努力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来维持目前其占主导地位全球力量平衡,这其中胜败的关键就在于在这场竞争中,谁能把握住当代军事革命的方向,从而建立起二十一世纪的相对军事优势。
  而二十一世纪的军事力量除了继续依赖于传统的核威慑和信息化的海陆空常规力量之外,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在太空军事化;在太空军事技术方向的突破,将直接决定超级大国或集团在21世纪全球力量对比中的位置,因此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美国加快发展其导弹防御计划,隐蔽地推行其太空军事计划为自己谋求对其它国家来说是不可容忍的绝对国家安全的同时,中国和欧洲都在太空领域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欧洲国家推出了自己的太空定位“伽利略”系统,走上了在太空安全战略上与美国分庭抗礼重要的一步。
  而中国近期的载人航天飞行、多种卫星应用计划以及已经开始规划的下一步登月飞行甚至火星登陆,都蓬勃发展,这一切都预示在未来的岁月里,太空领域各国的竞争和对抗正方兴未艾。如果国际社会在近年无法就制定一项新的太空非军事化的条约达成意向,随着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集团全面在军事上进入外空,中国也势必要发展自己的外空军事力量,而且必须要能够在这场外空军事对抗中取得优势,这样中国才能在未来的主要表现在外空全面军事化的大国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国家提供强大的安全的保障。
 四、外空非军事化,中国外空战略的首要目标。
  在现行的国际法制度之下,外空是已经被非军事化的国际空间,但一系列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陆续建立起来的条约和法律制度,并没有真正地完成太空非军事化的目标,目前国际法中关于外空非军事化的法律制度最大缺陷在于;仅禁止各国在太空部署大规模杀伤武器系统,却没有禁止各国使用太空为其地球上的各种军事活动提供信息支援,因而在实际上允许各国使用外空进行军事活动。
  由于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各种武器系统对信息传感系统的要求越来越复杂,而信息传感系统和火力打击系统实质上已经无法分离、而共同组成了现代的武器系统。这样,部署在太空的各种传感器实际上与布置在地球上的其它武器部分连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武器系统、其中同样包括大规模杀伤武器系统,所以传统的单纯禁止在外空部署大规模杀伤武器系统的国际条约体系已部分失掉了严格的军事意义。更何况随着新军事技术的发展,某些有可能被布置在外空的新概念武器尽管不直接属于传统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系统,但其效力与其并无重大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随着美国军事战略的变化,美国已经在外空军事化上作出了选择;它将发展各种新的太空武器系统,导弹防御系统就是美国太空武器系统发展的重大突破,这样,一但相应的太空军事技术成熟后,在对外关系上走单边主义道路的美国政府很可能会选择退出被认为的束缚其追求绝对军事优势的国际太空条约;美国单方面拒绝全面禁止核试验和禁止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国际条约体系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在这些背景下,现存的外空非军事化国际条约体系已经显得十分软弱,无力维持在21世纪继续使外空保持非军事化的目标。
  而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它的军事力量,包括外空军事力量,从来都是服从于其有限的国际战略目标,在可以预见的近期、中期和远期,中国不需要大规模发展自己的太空军事力量来支持自己的军事战略,中国目前在太空军事领域的发展始终走的是“压力一反应”这样传统的中国军事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只要其它国家太空军事化的发展没有给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损害,中国不会主动地进行大规模的太空军事化努力,相反中国宁愿看到太空非军事化的现状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中国在外空军事化问题上的立场与在这之前对待其它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态度一样:首先是在道义上反对,努力争取能通过国际合作来消除危险,在和平努力无法奏效,对手已经发展起相应的武器系统危险开始存在的时,毅然投入力量,发展自己的相应武器系统以保证自己的国家安全。
  所以在太空军事化面临重要转折的今天,我们看到中国是在两个方向上努力来力争掌握局面:首先是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防止太空军事化走向不可控制,其次是努力发展自己的太空事业,争取在对抗中不落后于对手。因此我们在观察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时,除了看到中国的太空事业进步和将会对世界格局带来的深远影响之外,更要看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积极推动外空非军事化努力的国家;中国一直在自己的外交活动中通过各种努力,向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最发达的空间大国、建议尽快缔结新的防止太空武器化和制止外空军备竞赛的国际条约。
  事实上,目前缔结一项全球性防止外空军事化条约最大的障碍仍是美国;美国反对缔结一项此类条约的立场主要是目前外空军事化问题并不十分紧迫,一项全面防止外空军事化的条约并不是当务之急。与美国在控制包括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一系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上的立场一样,美国的反对态度反映了目前美国在太空力量对比中仍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美国并不准备主动放弃这种太空军事优势,所以只要其它国家还没有在太空军事力量建设上取得重大的进展,从而开始威慑美国,我们无法看到美国会冷静地考虑太空非军事化的问题。
  中国在外空军事化方面的努力始终没有得到美国的正面回应,正如多年来中国在核武器问题上所持的公正态度一直未得到美国的回应一样,中国在外空问题上的选择最终是加快发展自己的太空军事系统,以期与美国的太空军事力量达成某种平衡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是通过一项新的外空全面非军事化的条约来保护自己的可能性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这一趋势已经从近期内由于美国的拒绝,国际社??快了自己太空力量建设步伐等种种迹象中得到印证。
  五、中美太空对抗:美军已把中国作为未来太空作战的假想敌
  由于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总体力量正在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上都与美国保持着相应距离的大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相应的军事规划已经把中国作为美国现行全球霸权地位在未来最大的挑战,并开始着手从各个方面为应付这个挑战而做出相应的规划。加强在亚洲的军事存在,进入中亚,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支持台湾当局,都是美国为了对抗中国的崛起而作的各项军事部署,而太空作为信息时代军事斗争的最后和最重要的制高点,必然会在美国为保持其现有的全球霸权、遏制有可能对其挑战的新兴大国的军事准备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已是世界空间大国,正在大力发展各种空间能力,并卓有成效,美国全球霸权地位主要依赖于军事力量、美军的又高度依赖其现有的空间军事设施,所以在未来潜在的中美军事冲突中,美国十分担心它的空间军事设施会受到相应的攻击。美国人的试验证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使用激光系统对卫星进行攻击,至少有20个到30个国家有能力干扰美军的太空卫星系统。
  美国的情报来源认为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发展各种能攻击美国卫星和天基传感器的武器系统,在2015年左右,未来的敌人能用各种手段削弱、破坏和摧毁美国的空间支援系统,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认为中国正在发展大功率地基激光武器和电子脉冲武器,能致盲或完全摧毁美国的卫星,此外,美国也十分关注中国的载人宇宙飞船计划,登月计划和种种高分辨率成像卫星。
  正是在中美潜在对抗和中国太空事业正在顺利发展的前提下,美军于2001年1月22日至26日,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以东的斯克里埃弗的美国空军空间作战中心、举行了美国历史上首次太空战军演习;与以往美军举行过的其它涉及太空的军事演习不同,这次军事演习是把太空作为主战场,而不是仅将太空力量作为对地面和海洋作战进行支援的手段。
  这次太空军事演习的背景就是2017年美国和中国发生了太空军事对抗;在这次太空军事演习中,美军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为支持一支快速反应的空间部队而向“空间控制”和“空间部队应用”提出的要求,以及对联合部队和政府机构提出的需求。(2)研究对抗敌方先进的空间系统和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的办法。(3)评估可能剥夺美国及其盟国使用空间能力的敌对空间行动的行为方式。
  太空战演习持续了5天,美国全国大约有250名军方、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空间问题专家参加了演习;演习的背景是2017年,“红方”威胁“灰方”在边界集结了大批军队,准备发动袭击,“灰方”向“蓝方”求援。参演者称“红方”代表中国,“蓝方”代表美国,显然“灰方”就是我国台湾。美军称“红方”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2017年太空中武器泛滥。红蓝双方都拥有卫星破坏力量,能够对付其它卫星,阻碍卫星的探测,干扰其信号传送,甚至用电磁波辐射破坏它们的电子和光学系统,红蓝双方还拥有地面激光武器,能使卫星上的光学仪器暂时或永久性失效。“蓝方”拥有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可多次使用的“轨道战斗机”,红蓝双方还有能力攻击对方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和计算机中心。
  美国这次军事演习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将中国作为假想敌人,并开始以空间作战来规划未来的中美冲突,美军已经开始筹划未来的中美太空军事冲突将对中国的空间力量和国际现代化提出全新的挑战;中国现有的国防水平是否能够有效遏制美国在太空咄咄逼人的威胁?中国航天力量在今后10~15年内是否能达到美国太空战演习中所假定的那么高的水平?中国将如何反击对手在太空的挑战?这一切都将直执着影响下一步中国太空军事力量发展的方向。
  六、中国太空武器的发展方向和阶段
  作为大国未来安全的最重要屏障的制天权,其发展与传统的制海权有相同之处;首先需要一个国家对制天权的战略意义有历史性认识和先人一步的战略洞察力,只有先从大战略和历史的角度真正明确了制天权将在未来的大国抗衡格局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谈得上系统和持续地去发展强大的空间力量。否则中国外空军事力量的发展将成为漫无目的,完全是根据对手的压力而作出的被动反应,这样的太空军事力量发展模式完全不符合太空军事化的内在规律,更无法使中国在建设自己太空军事力量的过程走以我为主的战略发展道路,最终为中国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能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提供充分安全屏障的太空军事力量。
  更何况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现代化过渡阶段,在国防领域有大量的发展方向需要同时投入、而资源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全面国防现代化需求的国家,在目前就开始高强度大规模地进行太空军事力量建设显然是无法作到的。
  根据中国以往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规划经验,中国太空事业将以15年为一个周期。目前,中国正处在其太空事业、包括太空军事力量发展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新周期的开端;一方面过去近50年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已经为中国今后的太空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已经有一系列新的综合性太空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如果成功后将使中国的太空事业继续向前跃进一大步。
  而另一方面,中国所受到的外部综合军事压力和来自世界上目前最强大国家直接的太空军事挑战也越来越沉重,从而对中国的太空军事力量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而目前中国的总体太空力量,其中包括太空军事力量,尚无法立即支持中国回应这个挑战。
  所以现阶段将是中国太空军事力量发展的战略筹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太空军事力量发展需要明确的作出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规划,开始着手实施并制定具体的长期太空军事技术发展规划,进行相应的机构和体制的建设。同时在现有的航天事业的基础上,完成既定的军民两用的太空发展项目,并有重点地抢时间地发展某些急需的太空军事技术。
  只有顺利完成这个阶段的建设后,中国的太空军事建设才有可能转入中期和长期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中国太空军事力量的建设又都是中国与所受到的外空军事压力直接进行对抗的过程。这样,在对抗中发展、和在发展中对抗将有效地统一在不同的中国外空力量发展周期内,当数个以15年为周期,有明确的战略指导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在中国总体上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上的中国外空军事力量发展阶段相继完成后,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位置将有根本的变化。
  在目前已公布的中国空间发展规划中,我们看到中国近期的航天产业主要将围绕大力发展各种卫星系统、发展载人宇宙飞行和实现登月计划这三个重大主题进行;目前中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载人宇宙飞行计划的实施,可望在一两年顺利将中国太空人送入地球轨道飞行,并开始建设宇宙空间站。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进行登月飞行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中国肯定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将太空人送上月球的国家。这三个将在20年内重点实施太空计划将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群、国防力量,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中国的国家威望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是中国在21世纪国家力量急剧增长的象征,因此将成为中国在21世纪初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重点努力方向。
  规划中的中国20年太空发展计划一但完成后,中国将拥有世界一流的空间基础设施和产业,而这些空间基础设施和产业将同时成为中国太空军事力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一流、可与其它最强大国家相抗衡的空间军事力量,而中国太空军事力量自身的长期发展将围绕着三个重要的太空战略方向:
  (一)建立起完全自主的太空对地球表面,包括陆地、海洋、天空和电磁空间军事行动进行信息支援的军用航天系统,达到目前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相应技术水平。
  (二)建立起有效地反卫星武器系统,在局部战争爆发和太空军事对抗加剧的情况下,有效地打击对手的太空武器信息系统。在这个领域,中国应按自己的国防需求,重点在大功率激光等新概念武器系统上有所突破,达到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形成自己的太空“杀手锏”武器系统,从而实现以非对称作战的方式制胜太空。
  (三)在先后完成前两个太空军事能力重点建设的前提下,开始发展太空对地攻击系统,最终实现从太空直接攻击敌人在地球范围内的各种军事目标,形成与常规威慑和核威慑平行的第三种太空威慑。
  在具体的发展周期上,中国太空军事力量的建设应与中国总体的太空发展相适应,同样分为三个周期,但由于中国太空军事力量建设的起点与美、俄相比很低,所以力量建设周期较长。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为第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重点解决太空军事力量的体制,战略和投入现役的问题,为中国太空军事力量的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而在具体的太空军事能力发展上,应使中国的空间军事力量发展围绕着建立完整的空间军事信息支援系统为重点,形成有效的空间侦察、监视、预警、通信、导航和定位等空间军事能力,使中国的空间军事系统能够为中国陆、海、空和电磁空间的作战行动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援。与此同时发展以激光攻击为中心的反卫星作战能力,在这个阶段,中国空间力量的发展主要以“压力—反应”为模式,力争改变落后状态,是追赶式的发展。
  从2015年至2030年为中国太空军事力量步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期间中国应拥有不低于任何大国的空间信息军事支援卫星系统,中国的传统军事力量将因为得到太空军事信息系统的支援而变得极为强大,与此同时,在本阶段中国也将大力发展空间武器的攻防能力,尤其是对敌方“太空武器系统”的摧毁能力,届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各种敌方空间系统,这其中也包括对手导弹防御系统的空间部分,都将处于可被摧毁的状态之下。在这个阶段,中国太空军事力量发展已经走出了被动的“压力—反应”模式,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定优势。
  而从2030年开始,中国的军事空间力量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国防最重要的部分,届时已基本完成的军事空间信息支援系统和太空对抗武器的建设将使中国的传统常规力量和核力量得到全面的更新,从而走上一个新的力量台阶。
  而与此同时,中国太空军事力量的发展将进入另一个全新的领域,既建立太空威慑;在届时已经十分成熟的各种载人和无人宇宙航行和空间站的基础上,中国将有能力在太空保持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从而直接对地球上各种军事目标形成毁灭性的新概念太空打击力量。目前十分艰巨的一些作战任务,如对敌海上航母集群的打击,全面歼敌于地面的对敌空中力量的精确机场打击,以及对敌各种战略性枢纽和节点的远程精确打击,将因为出现从太空直接对地球表面的精确军事打击能力而变得完全可行。
  太空对地的精确战略和战术军事打击能力将形成与传统的常规威慑和核威慑并行的第三种军事威慑能力。在太空力量发展的第三个周期,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有望完全突破以往的传统周期和“压力——反应”模式,完全掌握住了战略局势发展的主动性,届时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将基本完成。
七、制海权和制太空权:中国衰亡和复兴的两个转折点
  从1405年至1433年,在中国的明朝明成主朱棣时代,中国曾一度成为全球海上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在这28年间,明朝先后7次派出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的当时全球范围最强大的船队,向太平洋和印度洋方向航行。而当时在全球的海域内,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和地区有可以与明朝中国船队相抗衡的海上力量,中国明朝拥有全球性占绝对优势的的海洋船舶制造,航海规模和航海技艺的优势。实事上,当年明朝中国所拥有的海上优势远高于这之前和之后任何一个其它国家所达到过的海上优势;既使今天以航母编队为中心的美国海上力量在全球海域上的优势,也没有达到过当年明朝中国郑和船队所享有的那种压倒性的优势高度。
  在郑和船队的巨大的风帆之下,人类历史曾短暂的一度转向与后来的发展完全不同的方向,如果明朝中国把握住了当时它所拥有的、人类历史上仅有绝无的海上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球扩张,随后的世界历史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带动了整个西方文明崛起的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将因为中国全球海权的存在而成为不可能,而随后的欧洲大陆本土的发展和对美洲大陆的开发也将会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而在亚洲大陆上,由于西方在15世纪开始逐渐加强的海上力量而引发的中国在19世纪的大衰败也将得到避免。实事上,如果明朝中国的海上力量发展能够得到延续,那么人类至今的历史都要因此而重写;不是西方文明,而是中国文明将主宰人类从15世纪开始的近现代历史。
  而这个已经具备了各种初步条件的中国盛世未能到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在明朝中期主动放弃了自己拥有的航海技术和对海洋的控制;庞大的郑和船队最后一项航行是在1432年,这之后明朝停止了舰队远航。当时中国沿海拥有的、为庞大的远航事业服务的海船制造和海上航行的各种设施和人员、也在随后的年月里逐渐消亡,以至于当几百年后,中国要为鸦片战争中开到中国沿海的英国舰队所震憾,而事实上,中国自己放弃了当年不经意拥有的全球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当年的郑和舰队无论从规模、数量和相对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都超过18世纪西方国家的舰队,人类一直要等到工业革命完成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才重新看到规模与当年郑和船队相仿的海上力量编队。
  所以在人类的历史上,明朝中国主动放弃了自己所拥有先进航海技术和制海权已经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历史转折:在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间内,一般来说人类始终是由低向高的掌握往先进技术,并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领先于其它民族,而中国明朝放弃先进航海技术和海权的例子也证明:由于种种原因,在没有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一个民族也会突然失去了对技术发展的动力,从而中止了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成为各民族中佼佼者的努力。
  而在中国历史上,明朝单方面放弃在海洋技术上领先地位的后果十分严重;中国在近代的衰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可以与西方相抗衡的制海权。中国在近代史上由于无法控制海权而造成的衰败,至今在影响中国现代的进程。
  而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们又重新看到类似的历史现象发生在中国的航空工业领域;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经过艰苦的努力,中国航空工业终于发展出了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运—10,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大型喷气运输客机的国家,尽管运—10与当时其它能生产大型民用运输客机的国家的技术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但运—10飞机本身的出现就已经使中国跻身于世界航空技术先进的国家。
  运—10大型客机技术如果能够继续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今天中国航空工业无法为中国的军事和民用航空提供大型飞机的战略失败状况,但事实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中国在没有任何重大的内外压力和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了在大型民用航空飞机领域内已经达到的技术领先地位。
  由于中国在80年代初完全放弃了将大型客机制造立足于国内的努力,从而放弃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至今我们仍看到中国由于这次战略错误而引起的严重后果;中国的航空工业始终无法成为国内主导性的行业,至今完全无法满足中国的国防事业和民用航空对大型飞机的需求。由于中国被迫从国外采购对自己具有战略意义的所有大型军用飞机和民航客机,从而使中国的国家力量构成和现代经济出现一个重大的缺陷,直接影响了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进程。
  中国历史中这种突然放弃已经形成的技术和制度上的优势,从而使自己在该领域失去了战略优势的作法可以说是至今阴影未消,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运—10大型飞机项目上的失败就是一个例子,使人感到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中始终缺少一种对技术和科学进步、尤其是国家力量优势的本能的追求,从而使中国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压力—反应”,既由外来压力而引导变化的被动循环之中,而“压力—反应”模式本身是具有危险的,如果外来压力大于机体本身的反应能力就会引起整个国家系统的崩溃。
  目前中国所有重大科学技术和国家力量的发展,包括对民族生存有决定性作用的核武器以及航空航天技术,至今仍是在“压力—反应”的模式上发展,而这种发展方式从根本上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一流强国。只有当中国能够走出这个怪圈,使追求科学技术优势,尤其是具有头等战略意义、将决定未来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本能时,中国的现代化才有了真正的内在动力。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科学技术和经济是主导人类历史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在各种文明和国家的对抗中使胜者领先的最重要的因素,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总量并不直接作用于一个民族的强盛,它必须通过将这种物质优势转化为更直接的力量优势,既一个文明的暴力能力、也就是其军事力量之上才能完成使一个国家强盛的整个过程。
  军事力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科技是总体上成正比的,但两者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在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的指导,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军事力量能对一国的主要历史方向,也就是其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所主导的方向,发生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就是典型的起源军事对抗,然后扩展到国家经济的每个部门,而对现代化国家起仍关键性作用的一个例子。而在信息技术之后,太空力量将是另一种起源于国家的军事对抗,而最终将对各国的历史方向发生深远影响的现代军事活动。
  目前,中国的航天工业又成为对中国具有头等历史意义,能够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关键性产业;中国的航天事业是目前中国所有产业中少有的中国自己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有望引导中国走出险恶的现代化外部困境的战略性行业。
  而这一次,我们希望中国再也不会轻易地让自己的太空力量失去了发展方向,因为历史不可能再让一个在太空军事竞争中失败的国家重新有机会站起来。对太空的军事优势的争夺,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型的民族国家间对抗,这之后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将是在太空优势国家控制下的世界和平。
我们希望中国能够成为人类历史的主导者,而不是在别人的太空优势下被迫臣服的二流国家,为此,中国必须在太空事业上作出与以往任何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都大为不同的选择;放弃“压力—反应”的传统中国军事力量,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的被动发展模式,而转向以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宗旨,只争朝夕地努力发展自己的太空力量,使中国成为引导人类太空活动,其中包括军事技术发展方向的大国,从现在开始,中国未来的和平与发展都以及世界和未来很大程度上将由此决定。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公司信息







该企业最新技术
在线客服

18682042306

© 2008-2023 运营商: 湛江市东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国防科技网 www.81tech.com 广东通信管理局备案:粤ICP备2023038372号-2
全国公安机关 备案信息 可信网站不良举报 文明转播